從王偉忠興起的『再見,忠貞二村』、『寶島一村』、『光陰的故事』
眷村的話題再次被大伙拿出來討論
還是覺得台灣的融合很有趣:除了福佬、客家、原民外
還有當年隨軍隊來台的外省籍
高中時候聽到的『那一夜,來說相聲』對眷村的描述最傳神
村中有一個小圍牆,圍牆北邊住著人都養羊
南邊一些也有一條水溝 水溝北邊的人們較高大,喜歡麵食
南邊的個子較小,喜歡飯
眷村裡因為口音造成的雞同鴨講,永遠會被我們拿出來笑一笑
這陣子台北牛肉麵節剛結束,忽然間發現牛肉麵並不是日領時代就有
台灣人因為務農,為感恩不吃牛肉
是許多老兵因為想家,把家鄉菜變出來,成了台北滿街牛肉麵的盛況
或許每天接觸很習以為常
但大家可否想過 有哪一地方可以像小小的台灣
同時吃到川菜、江浙菜、北方菜、粵菜等四大菜系
老兵的故事也是很多戲劇、電影的題材,
一個時代動盪造成的現象
一群人少小離家,原以為兩三年就可以反攻回去
天曉得這一別就是五六十年
孤身在台灣,舉目無親,因時空因素家回不得了
那種對家鄉的思念,那種想回家的心情
其實都被壓在心中的最底層
老夫少妻小子,也是那個年代很普遍存在的現象
族群、語言、價值觀、身份地位等種種的差異,演化很多很多的磨擦
等到民國76年開放大陸探親,40多年後終於回家了
物換星移,人事全非、思念的雙親不在了
甚至發現在大陸:親人說你是台灣回來的姑爺
在台灣卻又是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人士
我的家在哪?我的歸屬在哪?這些聲音就此迴盪在老兵的內心深處
ㄚ凱也是一個遊子,家鄉玉井,離鄉背『井』這成語是ㄚ凱最好的用詞
算一算ㄚ凱當遊子的日子都已是在家的時間一倍半囉
永遠記得班上其他同學回家都有熱騰騰的晚飯等著,
ㄚ凱回家面對卻是一個空蕩的房間
雖然台灣很小,但兩地間的文化差異,ㄚ凱到現在都還在經歷。
同樣是台語,各地的口音說法各有不同,
以前還會來個大比較大整理,同樣的東西各地會有怎樣不同的講法
不過現在早就忘了我們怎麼說,他們又怎麼說,
甚至幾句常聽到的客家話也敢隨便掛在嘴邊,
或者沒事學原住民樂觀的口吻說話。
台灣很小,什麼都有,什麼都不奇怪
That is Taiwan.
c'est Formose.
目前分類:心得 (9)
- Dec 15 Tue 2009 23:58
眷村 老兵 遊子
- Nov 22 Sun 2009 00:58
阿媽的白頭髮
故鄉的夜晚 總是有最亮的月亮
紅色的磚牆屋 常常出現在我夢中
是阿媽手裡抱著我 站在屋簷下
講著古老的故事 唱著古老的歌
阿爸和阿母 在城市裡打拼
很久 很久 不曾回來看我
是阿嬤手裡牽著我
叫我要好好地走
不管未來的路途是如何
我永遠是她的寶貝
*我是阿嬤的孩子 她用雙手把我捏拔大
我一天一天長大 她越走 腳步踏越慢
我是阿嬤的孩子 我和她兩人來相伴
我睡在她的背上 抬頭就看到她的白頭髮 她的白頭髮
長大以後 我也到城市裡打拼
很久 很久 不曾回去看阿嬤
出外討生活這麼多年
才知道只有她最疼我
想要回去抱抱她
再聽她唱那首童謠*
我是阿嬤的孩子 她用雙手把我捏拔大
我一天一天長大 她越走 腳步踏越慢
我是阿嬤的孩子 我和她兩人來相伴
我睡在她的背上 抬頭就看到她的白頭髮 阿嬤的白頭髮 是我永遠的思念
- Sep 09 Wed 2009 23:37
CF對決
這兩個CF 一定要放在一起才有意思
- Sep 09 Wed 2009 00:07
看他樓倒了 看他樓起時
這是一個最近聽來的故事 精采程度讓ㄚ凱實在想試著寫下來
故事的主角姓陳,現在約55歲,以下稱他陳大哥好了
陳大哥年輕時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
因為老闆賞識,30歲公司將他調到南非開疆闢土
陳大哥在南非是作任天堂紅白機,卡匣組裝
包含IC拷貝,焊上電路版上,及主裝
剛去南非時這還是一門新生意,賺了很多錢
後因為美國301法案,所以台灣出的貨,都被台灣或南非海關扣押下來
所有的資金全變成了,堆了滿屋的半成品
最終不得已想以徹資收場
每固定期間,陳大哥都會固定將貨款匯回台灣的上游廠商
這個廠商其實也是股東之一
為了不想失信,陳大哥還是把所有身家財產都領出
陳大哥從銀行領出約新台幣100萬的南非幣
期間還轉到黑市想換成美金,再請台商朋友帶回台灣
就在住所車庫前,車庫門打開之際
陳大哥從後視鏡看到五個黑人騎著機車衝過來
情節跟電影強劫一模一樣
頓時間五隻槍頂著陳大哥的腦袋瓜
我們算一下機率,如果五隻槍中每隻槍開槍的機率都是50%
代表有約97%的機會會壯烈成仁
只見陳大哥笑笑地把手中的現金捧給歹途
歹徒也把皮包、鑰匙也要走了
陳大哥只能跑去附近台商朋友家求援,並報警
南非警方3小時後才出現
陳大哥氣得跟員警說:在台灣,報警後再怎麼樣也會在10分鐘內出現
你們怎麼遲到了3小時
只見員警很冷靜地回答:我們也想10分鐘內到達現場,只是同時和你一樣報警的人太多了
最後的家當被搶走了,陳大哥只得空手回到台灣
剛回台灣,陳大哥35歲,才須伸手向家裡要錢吃飯
透過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
當年剛好捷運板南線在開挖,陳大哥成了捷運工人,
雖然日薪有台幣9000,但上工、吃飯都在暗無天日的地下
插撥一下,陳大哥回台後,還是有找另外那位南非公司的股東
告訴他說欠他的貨款會想辦法還
只見這股東說:我知道在南非你被搶是為了要把錢領給我
代表你不是要捲我們的錢逃走,貨款就不用還了
上了幾天班,之前在貿易界的朋友告訴他,有一家船務公司在徵人
第二天陳大哥馬上去應徵,面試的是一位副總,
面試完也僅回應:我們會在整理資料,再跟你聯絡
過了一個星期,總經理撥電話來,請他到公司一趟
一坐下來,總經理告訴陳大哥:
你的所有底細我們都摸清楚了,年後幾天教育訓練後,就準備到大陸上班,
至於是哪個城市,會再通知,今天是尾牙,你就留下來跟同事一起熱鬧
陳大哥有廣州和廈門兩個城市待選,
以當初的情勢廣州是首選,陳大哥也是這麼想
最後陳大哥被分發到廈門,他還一度以為公司是不是懷疑他的能力
只是後來廈門剛好在發展階段,船務蒸蒸日上,
後來聽說被分發廣州的同梯,反而在到職3個月後因業績不好被炒了
這船務招攬公司算是一間新加坡最大船運公司的大陸代理商
因為業績越發展越大,新加坡船運公司的大陸辦事處也升格為分公司
陳大哥被船運公司挖角過去
這間船運公司老闆在新加坡被稱船王的張允中
還上過商周的封面故事,來自金門幫
為公司在大陸打拼了10多年後,現在退休下來。
陳大哥的故事可以從雲端重重摔下來
5隻槍抵腦的劫後餘生,35歲還身無分文向家裡拿錢
短短幾年從捷運工人,再又爬上船務公司的分公司主管
絕處逢生、峰迴路轉,That is the life.
- Aug 18 Tue 2009 23:38
老天賞賜的一碗飯
商周曾經訪問過才雲林斗六 經營 小地主大佃農 的主事者
他們最大概念是所有在這個計畫當中的人 都是股東
訪談中有一句話相當玩味:
其實最大的股東是老天,
今年祂收回去的少,我們就是大豐年
祂如果全部都分紅分走,今年我們就得勒褲腰帶了
尤其在此次風災之後,全省農業損失約123億起跳
玉井的親友就真的今年的棗子全部還給天公伯,初估可能損失百萬台幣
這句話一直在ㄚ凱的腦中盤懸
反觀國內一金融機構的成員
努力地捍衛自己的退休金和權利
沒錯!這是他們辛辛苦苦攢來的血汗錢
我也懂他們的苦水
只是再看看風災損害的農民鄉親們
兩相比較之下
似乎還是回應那句話:
老天留下的,沒帶走的才是真正的收成
甭爭了 心存感激
不過也要有鬥志 就是要有更多的東西來讓老天帶走 留下的才會更多
- Mar 04 Wed 2009 23:52
台灣的文化
一次去宜蘭出差的機會
火車上有8成以上的日本觀光客,且幾乎是歐吉桑 歐巴桑
台灣現在有許多地名是當初原住民發音,取跟日語發音相似的漢字,甚至在日本也有相同名字的地方,如岡山、三重
火車行經松山時,忽然有種錯覺:
應該是Song-shan 還是Matsuyama
回頭看台灣 還真是文化多元
有傳統的中國文化 有日領時代留下的文化 也有清末海禁造成的 羅漢腳文化
有大甲媽祖的8天七夜進香 有佛教各大法師 有藏傳佛教的法王與仁波切 有天主教的單國璽樞機主教
有福佬 客家 眷村 原住民文化
練習曲電影中的媽祖進香 可能是白沙屯拱天宮媽祖繞境
大甲媽8天7夜的進香更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
台灣幾大天后宮總是想去參訪 只是出自一種想法─欣賞有歷史刻痕的建築及文化
即便另有信仰 仍對這些宗教活動保持接觸 因為已經把他們當成是台灣的文化了
曾有人主張學童學母語就該是閩南語 雖然自己是閩南人 還是很不服氣
如果小時候就有機會修母語課,倒想學學客家話或原民語
台灣是一個海島 一直以來就跟海洋聯結在一起
即便是原住民也可能在一萬或幾千年前才來到台灣 甚至向外擴展到馬達加斯加、玻理尼西亞等
如果把時間縱軸拉長 其實不管 原民 福佬 客家 各省籍人士 都是來自海洋
就別在強調誰是本土 誰是外來 大伙都是這個島的過客
每一種文化都實實在在存於這個島上 不會因為較晚到台灣 就不存在
台灣的各式文化都很有趣 有機會大家多去體驗了
- Jan 27 Tue 2009 15:14
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
今天大年初二回娘家
不過外婆 就在我們家
ㄚ凱的外婆高齡90
行動當然有些緩慢 不過有些行徑簡直跟小孩子一樣
飯後洗牙 她老人家一個不注意可能就在那邊玩起來了
如果ㄚ母念她幾句 她可能一臉無辜的樣子 靜靜地坐在那邊
外婆後來都一個人住 外面的資訊漸漸斷掉了
最近發生的事 可能都記不得了
七八十年前的小事 卻怎麼都不搞混
像是誰家有幾個兒子女兒 兒子在作啥職業 女兒嫁到哪兒
連排序都不會背錯 簡直像刻在她腦海中一樣
甚至她小時後看戲聽來的戲詞
每次看到阿凱都會像錄音機一樣 replay一次
當然她高齡90了 要每次都講一樣很難 但正確率都有80%以上
ㄚ凱的外公家是個大家族 親戚多就會有一拖拉庫理不清的『難念的經』
30年前外公走後 外婆大都一個人住
其實ㄚ凱也知道 外婆每次念的戲詞 不知replay N遍了
但也知道我們是她屈指可數的聽眾了
每次都當作第一次聽到一樣 甚至也會注意這次有沒有她老人家不小心記起來的片段
盡可能地記錄下來
ㄚ嬤也很高興看到ㄚ凱兄弟倆
那天我們春節返鄉的日子
平常晚上10點就睡的ㄚ嬤
還特別吵說 我要晚點睡 今天阮孫要回來 我要等他們回來
ㄚ嬤是傳統的台灣女性
什麼都『乎阮孫好就好』
甚至『慢慢ㄚ來 阮孫作官兼進財』
她90歲 是ㄚ凱的『老人小孩』ㄚ嬤
阿嬤 你一定要身體健康
ㄚ凱還要繼續聽你講完 山泊英台、大舜、李世民的故事
- Dec 01 Mon 2008 00:51
日本
最近很夯的電影:『海角七號』、『1895乙未』、『賽德克巴萊』
他們有一個共通點:與日領台灣50年有關
除了海角之外,似乎都是與日軍對抗的角度
其實日領台灣50年,ㄚ凱用詞也想了很久
因為不同的用詞會有不同的立場,像:殖民,佔據、統治、治理
還是決定採用教ㄚ凱台灣史教授的用法,感覺比較中性些
對於這段歷史是很複雜的心情
除了ㄚ凱家族中也有長輩被日本人徵作軍伕,去了南洋沒再回來
也先後知道焦吧年事件、霧社事件等日方武裝震壓屠殺鄉民的血腥史實
但也知道台灣的基礎交通建設、戶籍等多少沿襲日領時代的制度
甚至日常生活當中很多用詞也很自然使用日語
曾經ㄚ凱也疑惑了,對於日本這國家該怎樣的態度
可是後來才弄清楚
50年的日領時間,日本已經成為台灣文化中的一部份
如果因為日本人的震壓歷史 要在自己的生活、文化跟日本一刀劃開 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
倒不如一碼歸一碼 會比較自在些
不管 海角 或是 1895 都曾有網友批評美化日領台灣的史實
ㄚ凱倒覺得 除了尊重他們的言論自由外,就別太認真
電影嘛!多少為戲劇效果有所改編,如果純按史實演繹,是沒有票房的